俗話說:“一個人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都可以被追溯到原生家庭”。我們中國有句老話“家家有本難念的經”,然而再難的經,我們也有辦法把它念的更順一些,讓我們往后的生活過得舒服自在一些。
小編身邊有幾個小伙伴,他們的早年成長經歷很是觸動內心,時常傾聽他們關于原生家庭不足,而引起成年后生活不堪重負的訴說,經得伙伴們同意后把他們這本“難念的經分享出來”
一個小伙伴因早期爸媽婚姻不和而代際傳承到自己身上,以致自己成年后也沒辦法信任人,一直頻繁的換伴侶,做不到跟別人建立起長久的穩(wěn)定關系;
另一個因為在幼兒期沒被父母給予足夠的關注,及時的回應。成年后,內心時刻被恐懼不安感困擾著。這樣的她,內心時時刻刻沒有安全感,總害怕會被拋棄,自我價值感較低,通常比較看重外界的評價,有時甚至把外界的評價等同于自身的價值,在工作中抗壓能力較弱,沒辦法很好的勝任工作;
還有一個從小就在父母的爭吵中長大的,他的父母內心不夠強大,自己承受不來成年人生活工作中的壓力,把自己之所以過的這么累,怪罪在他們幼小的孩子身上。當父母總是在小孩面前爭吵時,這對孩子來說是很殘酷的,他會一瞬間由孩子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,會覺得父母爭吵都是因為他,一定是他不夠好,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,不值得活下來的,甚至他的出生就是一個錯誤。這樣的小孩,他成年的生活婚姻都被影響了。
從以上3個故事,我們看出主人公生活質量都不太高,沒辦法安心享受生活,也沒法勝任工作,有的甚至長期被焦慮失眠抑郁困擾著,有時嚴重到沒法出門找朋友玩!
小編上小學時寫關于家的作文,總喜歡引用這句“家是溫暖的港灣,愛的停泊地”, 而一想到為人父母,不經過任何考試,不需要任何門檻,讓人不寒而粟。
但就算幼兒時在沒有足夠愛的環(huán)境中長大,成年后不要認定自己沒救了,不要扮演受害者角色,不要把成長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怪罪到原生家庭上,甚至不理智的去找爸爸媽媽“算賬”,因為爸媽也是無辜的,他們或許在自己的父母哪得到的愛更少創(chuàng)傷更多。
明智的做法是意識到原生家庭的不足之處,以成年人身份承擔起自己成長的責任,主動尋求成長之路,想辦法如何做到當自己組建家庭后,不再重演爸媽婚姻相處模式;如何做到為成年的自己建立一個穩(wěn)定有愛,類似理想爸媽的客體陪伴自己再成長;如何做到重新建立自己內心的價值感,自我肯定,對身邊人的情緒不做過分解讀。從而與過去告別,對未來每一天都充滿積極的期待。
要是您或者您身邊也有小編伙伴這樣原生家庭不足,帶來的傷害困擾著,請您及時咨詢我們心身醫(yī)學科門診或病區(qū)。